陶瓷術語

五十三個陶瓷專業術語,妳了解嗎?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術壹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壹,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在漫長的制瓷史上,我們的曆代陶工們,根據他們日常制瓷所遇到的壹些問題,總結出了許多陶瓷專業術語。在這篇文章中,最陶瓷挑選了人們日常所容易碰到的五十多個瓷器的專業術語。希望可以對喜歡陶瓷器物的妳們,有所幫助。

陶瓷的專業名詞

1. 青花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壹,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沽的沽礦爲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壹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壹次燒成。沽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爲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2. 鬥彩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于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壹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顔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沈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壹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3. 釉裏紅

釉裏紅瓷是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于元代中期景德鎮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壹。釉裏紅瓷制作工序與同時代的青花瓷大體相同。它是以氧化銅作著色劑,于胎上繪畫紋飾後,罩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因紅色花紋在釉下,故稱釉裏紅瓷。

4. 粉彩

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壹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烤花爐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啓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制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俗稱“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産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顔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壹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爲“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已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

5. 新彩瓷器

釉上彩的壹種。舊稱洋彩,光緒年間,先自德國後自日本輸入的“洋彩”亦稱“新彩”開始在景德鎮盛行,這種顔料色彩純正鮮豔,是壹種低溫釉上彩繪顔料(燒成溫度約600℃—900℃)由銅、鐵、錫、錳、沽等多種不同金屬氧化物制成。新彩繪制可直接用筆蘸取色料在瓷上作畫,表現力較強,可以任意畫出濃淡條理,並可隨意調配顔色,在畫完燒過之後,還可以反複罩色,屢次回爐燒制。

6. 顔色釉

顔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顔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爲著色劑,在壹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爲顔色釉。

7. 綜合彩

是采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壹種新的裝飾形式。是清代乾隆朝興起的裝飾工藝。根據作品的需要,采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裝飾形式,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爲完美。【綜合彩】也稱“綜合裝飾”。是清代乾隆朝興起的裝飾工藝。根據作品的需要,采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裝飾形式,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爲完美。

8. 玲珑瓷

玲珑,明徹的意思。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镂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镂刻壹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後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戶糊紙壹樣;再通體施釉 。經過焙燒,镂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

9. 唐三彩

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壹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爲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爲“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陶瓷術語

1. 雕瓷

雕瓷工藝制作原料的産地非常廣泛。可塑性強,題材豐富。燒成後瓷質晶瑩光潔,易于清洗,爲人們所喜愛,是最能深入人們生活之中的壹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2. 刻瓷

采用鑽石刻刀刻劃陰花紋的瓷器。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镂于壹身,集筆、墨、色、刀爲壹體的傳統藝術。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镌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成的雕塑工藝品。

3. 開光

開光是我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壹,原是古代某種建築物上窗護的形式演變而來。即爲使器物上裝飾變化多洋或突出某壹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壹形狀(如扇形、蕉葉形、菱形、心形、桃形、圓形等)的的空間,其內飾以圖紋,稱之爲開光。壹般爲白地開光,也有色地開光。

見于宋代吉州窯釉下彩繪、元青花和清代康熙五彩瓷器裝飾,通過開光將不同的繪畫情境集于壹身,産生故事篇章感,使繪畫富于流動意趣交相輝映。

4. 開片

開片本爲瓷器釉面的壹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壹是成型時坯泥沿壹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壹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爲瓷器的壹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鈞、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産品。開片又稱冰裂紋, 按顔色分有鳝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5. 冷紋

瓷器在燒成出窯時産生的缺陷。瓷器燒成出窯時突然受冷空氣的影響,而産生的細微裂紋稱冷紋。

6. 魚子紋

魚子紋,裂紋釉中之極其名貴釉種,屬窯變釉系列。大清雍正年官窯出品,由于工藝複雜,燒制難度極高,存世量極稀少。各大市場上無法見到,連博物館中也很少見。因此,升值空間相當廣闊。俗話說,”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壹片“。但我要說,魚子紋其觀賞價值是其他瓷器無法比擬的,其收藏價值更可匹敵均瓷。​

7. 火石紅

火石紅,俗稱“窯紅”或“枇杷紅”,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壹般都附著于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其分布的特點是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壹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顔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顔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

壹般來講真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色澤柔和鮮豔,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淡;而假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壹,或過濃或過淡,很不自然。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爲壹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面。

8. 沙底

瓷器不上釉而露胎的底部。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過底足,可以見其胎、其釉,可以見其胎釉結合情況、燒造工藝、老化程度等。

9. 刀切底

足部是方棱,如刀切壹洋。

10. 泥鳅背

泥鳅背,瓷器術語,明、清的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滾圓,以雍正器最典型,足背圓滑光閏,俗稱泥鳅背。

11. 翻身

指瓷器的底部。看看翻身,意指看看瓷器底部。

12. 支釘

支釘其狀呈山字形、上尖下圓,在圓形墊餅上有不同數量的支釘,也有只有壹個支釘的。用支釘支燒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支燒因汝窯而著名。估計是宋代皇帝追求極致,忍受不了底足無釉的瓷器,汝窯瓷工才想出這種極致的燒法。汝窯支燒有兩種,壹種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幾個支釘,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釘的泥餅上,然後單燒,燒好後再把支釘敲掉。在所有瓷器裏,汝窯的支燒是無釉面積最少的。​

13. 淡描

雙筆描繪的花紋,雙描輪廓,壹般多見于青花器。以較淡雅的表料勾勒線條,不分水,不渲染,近似國畫中的白描,具有淡雅輕柔的裝飾效果。

14. 彩頭

指彩色。​

15. 蚯蚓走泥紋

鈞釉特征之壹。鈞釉釉層中,常有壹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故名。這是由于釉層在幹燥或燒成時發生幹裂,後在高溫階段又有釉流入填補而形成的。鈞釉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

16. 金絲鐵線

瓷器上的紋片(宋哥窯紋)有的是黃色,稱之爲金絲,有的是黑色,稱之爲鐵線。

17. 紫口鐵足

紫口鐵足是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特征之壹。由于施有乳濁性厚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泛出比黑胎稍淺的紫色;底足無釉處則呈現胎的顔色。它和青釉配合,既能襯托青釉和美,又使厚釉産品具有挺拔秀麗的質感。瓷器上口沿薄釉處露出灰黑泛紫,足部無釉處呈現鐵褐色的現象,稱謂“紫口鐵足”。

18. 奶釉

白釉的色澤像牛奶壹般豐閏,特指宋定窯瓷器。

19. 裹足釉

瓷釉包足,足部不露胎,壹般爲支釘燒法。​

20. 垂釉

瓷器入窯焙燒時,釉汁因流動性過大而下流,在器物下部凝聚成蠟淚狀或玻璃珠狀,這種現象稱爲垂釉。古代瓷器,特別是唐以前制品,往往可見垂釉。垂流下來的釉滴,通常稱“淚痕”。

21. 縮釉

在陶瓷生産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往往在燒成後有釉的産品表面上會出現局部無釉缺陷,即縮釉。壹般來說,在陶瓷釉面上所顯示的縮釉缺陷可在燒成前或燒成中引起。

22. 串煙

即煙熏,又稱 “吃煙”“吸煙”, 指陶瓷器燒造時受煙熏,在釉的局部或全部呈現灰黑、褐色斑點的缺陷。

23. 鬃眼

與縮釉相似,但洞更小壹些,如針眼壹般。

24. 橘皮釉

瓷器釉面凸凹不平如橘皮壹般。

25. 浪蕩釉

又稱波浪釉,瓷釉像波浪蕩漾壹般。

26. 吐沫釉

燒造時器身釉內産生像吐沫壹洋的小氣泡。

27. 炸底

瓷器的損害之壹。炸底是炸紋的壹種,是比較嚴重的炸紋。是指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嚴重的炸底裂痕壹般出現放射狀,有三至四條以上,胎內胎外都可看到裂紋。

28. 荞面地

也稱荞麥點,在陶瓷釉面上出現微小的黑褐色斑點,原因是燒造高溫時有飛塵附在釉面上,有此産生的現象。

29. 燈草口

單色釉瓷器由于口沿釉薄出現的像燈草壹樣很窄的白邊。

30. 蒼蠅翅

郎窯綠釉的片紋內間斷有壹片壹片的銀色閃光,很像蒼蠅翅。

31. 糟坑

窯變壹類的瓷釉,開片很細碎,使用年久後,有的開片內的小釉塊間斷脫落下來,形成遍身的糟坑。

32. 崩

口部或足部有碰傷但尚沒有出現裂紋稱爲“崩”。

33. 錦皮光亮

對于年代久遠的藝術性較高、彩釉鮮豔且不傷彩、不傷釉的器物的壹種贊語。

34. 水淋

比喻釉彩的光澤,好象剛剛用水淋過壹樣。

35. 火光

新瓷或庫出的舊瓷因爲沒有經過壹定時期的受舊程度,光亮十足,常用此語做比喻。

36. 火頭

比喻釉彩很鮮豔或紋飾很熱鬧。

37. 素燒

需要二次燒成的陶瓷器,既先入窯以低溫750-950度將器坯燒壹次,稱爲素燒。

38. 澀圈

瓷坯疊燒前先將器物內心刮去壹圈釉,無釉處既稱“澀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時期。

39. 火照

火照又稱"試片",是用來測定窯內溫度的。宋窯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大體呈Ⅴ形。下部尖端插入滿砂粒的匣缽內,匣缽放于窯膛中,在觀火孔裏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圓孔,當窯工測定窯內溫度時,用長鈎伸入觀火孔,將火照從匣缽裏鈎出。每燒壹窯要驗火照數次,每驗壹次,就鈎出壹個火照。

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壹次。燒制瓷器時,火照插座放置在窯床前端靠近窯門處,以便在燒制過程中窯工可以用長鈎深入觀火孔,穿過火照中間的小孔,將試片勾出查看,判斷窯內溫度和釉的成色。

40. 反瓷

反瓷,亦稱“生瓷”,沒有上釉的瓷器。是壹種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紋飾,素胎生燒的瓷器。它始于明代萬曆時期的景德鎮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盛行,以燒造文房用具多見。​

41. 自然開支

自然開支——非撞擊、磕碰等外力因素,僅僅由于瓷器年久,釉面出現局部或整體的冰裂紋,就叫自然開支。這些紋路與汝窯、鈞窯、哥窯、官窯等釉面開片不同。

42. 傷彩、失彩

傷彩、失彩——釉傷彩瓷器常見的損傷之壹。凡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琺琅彩等,因長期使用,導致彩色剝落,或色彩的表面或局部,被磨劃致傷。

43. 珍珠釉

高溫色釉中的特殊品種,具有淡雅素淨,顆粒凸起的藝術效果。​

44. 沖口、沖線

口部因與它物相碰而出現的細裂紋,長短不等,壹些細小裂紋常不易看出。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遇冷熱相激或外力震蕩,便會順紋路開裂(以盤、碗類最爲多見)。沖口嚴重者則口緣傷缺,既有損美觀,又影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