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

景德鎮白瓷有別與其他白瓷基礎上,巧奪天工地創造性的制作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顔色釉瓷。

東漢晚期越窯的青瓷開始了我國瓷器先河;唐代邢窯的白瓷則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白瓷生産的南青北白局面。如唐朝陸羽《茶經》所述:“盞,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次,洪州次。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白瓷是在隋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從邢窯白瓷窯址被發現在河北臨城以來,經過陶瓷學術界和考古界的研究,對邢窯白瓷的質量和工藝水平都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更覺邢窯“類雪”白瓷的名不虛傳。定窯自唐開始亦已燒造白瓷,隨後發展成爲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進入五代,南方白瓷著名産地景德鎮已逐步興起,從而打破了唐代瓷窯“南青北白”的局面。

邢窯瓷胎中二氧化矽含量在60%~65%,三氧化二鋁在28%~35%,而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钛等含量非常低。可見它使用了較多的高嶺土作坯料。釉面白度>70%,這是由坯料中三氧化二鐵和二氧化钛的含量低所致。而釉面的反射率在不同波長下都既高又差異小,故呈現較純正的白色。邢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差別較大,爲1260℃~1370℃,但其正燒溫度爲1350℃。所以有部分爲生燒或過燒,這與北方當時饅頭窯燒成有關。

此外:邢窯白瓷中還采用了化妝土來提高産品的白度,白瓷碗使用單個匣缽裝燒和粗瓷碗成叠裝匣入窯燒成。總之,唐代邢窯白瓷在工藝上的突出成就主要取決于質量純淨的制瓷原料,結構合理和配套齊全的窯具和窯爐,以及技藝高超的制瓷工匠的精工細作。從邢窯遺存中的某些精細白瓷來看,不僅在當時備受人稱贊,就是以現代的標准來衡量,也不失爲精細白瓷的稱號。

在五代時期,在景德鎮的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地已生産有質地堅硬和釉色純正的白瓷。

楊梅亭白瓷碟

邢窯白瓷

其瓷胎的化學組成屬高矽質,二氧化矽77%左右,而三氧化二鋁較低,僅爲16%以上,氧化鉀和氧化鈉含量約3%,其組成與現在景德鎮瓷石經粉碎淘洗後制成的個子的化學成分極相似,故可認爲是用單一的瓷石個子做成的。由于這種高矽質坯體的燒結溫度範圍較窄,故在高溫燒成時易變形。其釉的化學組成中,氧化鈣含量在10%以上,氧化鉀和氧化鈉含量低,約3%,故屬于“灰釉”。

宋代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1007年)以前,景德鎮窯又稱饒州窯,燒造白瓷,兼燒青瓷。由于原料中鐵量偏高,采用還原焰燒成,使胎內三價鐵離子轉化爲二價鐵離子,形成瓷釉白裏泛青的獨特色調。在宋代及其以前,景德鎮瓷坯料都是采用瓷石爲一類原料,其燒成溫度不高且燒成範圍很窄,燒成的合格率不高;進入元代後,朝廷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場,對瓷器的質量提出了“白如玉”的要求,且産品的規格越來越大。這就是說要增加玉感就必須提高坯體中的玻璃相含量,需要提高瓷器的燒成溫度。但單一瓷石坯料在提高燒成溫度後坯體容易軟塌,出現高溫變形,産品合格率大爲降低。後來景德鎮陶工在瑤裏麻倉山發現了高嶺土,將高嶺土引入坯料,開始使用二元配方坯料。坯料中的高嶺土在高溫燒成中可以使坯體中生成更多的莫來石晶體,在玻璃相含量較多的情況下仍可防止高溫變形,提高了坯體的燒成溫度,拓寬了燒成溫度範圍,大爲提高了産品的成品率。從此,景德鎮瓷器的材質發生了質的變化,爲景德鎮瓷都地位奠定寬廣的基礎。

青花瓷

青花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曆史悠久,素有“瓷中瑰寶”之稱。景德鎮青花瓷起源于元代。

自“青花瓷”熱以後,人們提出了青花瓷起源的問題。國內主要有兩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1.“漸變說”:持這種說法的人數較多,他們認爲青花瓷是運用沽料進行繪畫裝飾的釉下彩繪瓷器,故釉下彩繪和運用沽料是其兩個基本工藝要素,這兩個要素在唐代就已基本具備。唐代長沙窯就已采用銅鐵的礦物爲彩料在釉下彩繪,燒制了成功的釉下彩繪瓷器。宋代磁州窯的釉下彩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江蘇揚州唐城遺址發現的唐代帶藍彩的瓷枕殘片,唐三彩的藍彩都表明唐時沽料已開始應用,而浙江龍泉金沙塔和紹興環翠塔出土的宋代藍彩瓷片,則表明宋代已有較爲成熟的青花瓷。元代景德鎮青花主要受吉州窯影響,而吉州窯來源于磁州窯。于是我國青花瓷器則從唐而宋而元,源遠流長,延綿不斷了。

2.“突變說”:持該說法者認爲﹐景德鎮“元代青花瓷與上述遺物難以聯系,很可能直接受波斯影響,是爲了滿足色目人和海外貿易的需要而生産的突變産物”。並認爲,當時景德鎮白裏泛青的精美白瓷是理想的采用青花裝飾的瓷器;而隨“北匠南遷”而進入景德鎮的磁州窯工匠,在波斯釉下藍彩陶器的啓發和影響下,得心應手地繪制青花。而青花瓷器一開始就是作爲元皇帝回賜向元廷進貢的回回商人的物品之一,並爲經銷伊斯蘭地區的主要外銷瓷。

清朝乾隆·釉裏紅碗

釉裏紅瓷

釉裏紅瓷器是一種以氧化銅爲著色劑的釉下彩繪瓷器。其制作是將釉用原料加入含量較高的氧化銅(比一般銅紅釉高數十倍)混合細磨成彩料,在生坯上彩繪,再施以透明釉,在窯內經強還原焰高溫燒制而成。燒成後在釉下形成有紅白相間圖案的,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而不是通體紅釉。將釉裏紅料與青花料相結合進行釉下彩繪,所制出的瓷器稱作青花釉裏紅瓷器。釉裏紅是景德鎮瓷工在元代的重要發明之一。

江西省博物館珍藏的有“至元戊寅”款青花釉裏紅瓷器,是現知最早的元代釉裏紅瓷器。它證明在“至元戊寅”(或稱至元四年,1338年)已經有了釉裏紅瓷器生産,由于釉裏紅的制作難度大,故不像青花那樣大量生産。

早期的釉裏紅瓷器只能在柴窯中燒造,現在隨著技術的提高和窯爐結構的改進,尤其是燃氣的廣泛使用,釉裏紅瓷器的燒造已不成難題了。

明朝·釉裏紅瓷

顔色釉瓷

顔色釉瓷其裝飾淵源于商代的彩陶。元代景德鎮仿燒鈞窯銅紅釉瓷器獲得成功,成爲景德鎮的另一新品種。但由于燒成難度大,故産量很小,傳世與出土的元代紅釉器更少見。1988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發掘明清禦窯廠遺物時,發現大量元代青花和銅紅釉瓷器的遺存。經過他們的進一步研究,證實了珠山地區爲元代浮梁瓷局的所在地,並複原了許多元代浮梁瓷局的瓷器。

沽藍釉雖說唐三彩中就已出現,但在景德鎮元代才燒造成功了高溫沽藍釉,從而增添了高溫顔色釉的品種。

明清時期,景德鎮顔色釉集各地名瓷之大成,顔色釉制作技術不斷精巧,進而創造出了祭紅,郎窯紅﹑窯變花釉、烏金釉等名貴色釉,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而聞名于世界。

早期的顔色釉瓷器,特別是銅紅釉器也只能在柴窯中燒造,現在隨著技術的提高和窯爐結構的改進,尤其是燃氣的廣泛使用,顔色釉瓷器的燒造已成十分普遍。

花釉

青花玲珑瓷

獨樹一幟的青花玲珑瓷是先在白瓷坯上剔雕出形如米粒狀的孔眼,再采取青花瓷同洋的釉下裝飾,施釉時釉料填充了坯上的米狀孔眼,這填滿了釉料的米狀孔眼經高溫燒制之後,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玲珑眼。故青花玲珑瓷又被稱呼爲“米洞瓷”。

總結

瓷質是一種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間的材料,質地堅硬但又不及真正的瓷器。這些材質各有特點,都是中國悠久文化的象征。這些陶瓷種類在中國曆史和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展示了中國工藝的精湛和傳統的美學價值。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餐具客製化服務,請聯繫咱們的電子信箱:info@gcporcelain.com,以獲得最完善的支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