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從人們開始飲茶起就有了茶具,與飲茶相關的器具都叫茶具。現在使用的茶具有泡茶的茶壺,飲茶的茶杯、茶盅,燒水的“隨手泡”,分茶的公道杯,聞香的聞香杯,當作泡茶平台的茶盤,儲茶的茶葉罐等。
古代和現代的飲茶方式不同,所以茶具也不一樣。中國有著古老的茶文化,據史籍記載,中國農業和醫學的開創者——神農氏最早發現並利用了茶葉。自漢代至隋唐,人們喝茶的風尚逐步形成。唐代盛行煮茶,把茶葉蒸軟搗爛做成像現在普洱茶那樣的茶餅,然後碾成茶粉放到鍋裏煮了喝。其中蒸茶的蒸籠、搗茶的杵臼、碾茶的茶碾、煮茶的鍋、舀茶的瓢、喝茶的茶碗都是茶具。唐代把專門喝茶的器具稱爲茶器或湯器。唐代中期,被後世尊爲“茶聖”的陸羽在他寫的《茶經》中,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稱爲茶具;把煮水、泡茶的器具稱爲茶器。和現在不一樣。宋代盛行點茶法,發展了唐代的茶具。點茶是將開水注入盛有細茶粉的茶盞裏,拍擊出泡沫再飲用。宋代點茶不用鍋燒水,而是用湯瓶;茶盞是點茶和飲茶的雙重茶具,十分重要;拍擊泡沫的茶憲是新出現的茶具,很有特色。到了明代,人們喝茶就和現在一樣了,沖泡散茶葉,蓋碗、茶杯、茶壺是最重要的茶具。
現在有些茶室、茶藝館爲了裝點飲茶環境、熏陶甯靜氛圍用的物品,如熏香、字畫、插花、擺件等,這些被稱爲茶道具。
日常生活中的茶具有哪些?都是用什麽材料做的?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但大江南北都喝茶。由于各個地區的飲茶習慣不同,茶具也多種多樣。
一般來說泡茶用茶壺,斟茶、飲茶用茶杯、茶盞、茶盅。有些小號的茶壺可以嘴對嘴喝。
北方人愛喝花茶,家裏桌上往往放置一個搪瓷或塑料的茶盤,盤裏放一把大的瓷壺和幾個瓷茶杯,也有用玻璃杯的。
在南方産綠茶的地區則大多用玻璃杯,因爲用玻璃杯泡茶更容易觀賞茶葉的形態。南方也有竹茶具,但是這種茶具受環境限制很大。南方氣候濕潤,盛産竹子,使用竹茶具比較適宜;而一到了氣候幹燥的北方就不行了,“水土不服”,您放在桌上不管它,它自己就會開裂。
廣東潮汕一帶的人們喜歡用紫砂壺泡茶,泡上一小壺茶,自斟自飲,別有一番情趣。而喝茶要講上品的話,還得是功夫茶,沖泡功夫茶比較煩瑣,所用到的茶具也比較多,有公道杯、聞香杯、蓋碗、茶匙等十來種。公道杯是用來分茶的,對材質沒有太多要求,玻璃的、紫砂的、瓷質的都有;而聞香杯一般是瓷的;蓋碗也都是瓷的,很少有其他材質的蓋碗。
少數民族喝的茶以磚茶、餅茶居多,所以都習慣用金屬茶壺煮飲,有銅的、鐵的、鋁的等,茶碗有金銀的,還有木和瓷的。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其他材質的茶具,如用石、竹、漆等做的茶壺和茶杯,這些茶具的觀賞價值都大于實用價值,適合當作小擺設或用于收藏,所以把它們視爲茶具工藝品更合適一些。
喝茶時除了使用茶壺、茶杯等專用茶具外,還有什麽輔助的茶具?
這取決于喝的是什麽茶。飲花茶、綠茶所用茶具比較簡單,而飲磚茶、烏龍茶等所用輔助工具就比較多了,如茶刀、公道杯等。緊壓的普洱茶、伏茶、千兩茶等,因爲很硬,則要用一種專門的小刀,先將餅或磚一樣的茶撬開,這小刀就是輔助荼具。如果喝的是鐵觀音、大紅袍之類的烏龍茶,除了茶壺、茶杯外,最好還要有另外一些茶具,它們是:
- 儲茶罐讓客人在喝茶前觀茶形、茶色,嗅茶香。
- 茶則用來將罐中的幹茶傾倒在其中(有的用茶荷),以便于看清幹茶數量。
- 茶勺把茶罐中的幹茶葉撥在茶則中;換茶時,將泡過的濕茶葉從茶壺或茶杯裏撥出放在盛物罐中。
- 茶針在壺內流口被茶葉堵塞時,用來通堵。
- 茶夾用來夾住茶盅清洗。
- 盛物罐用來盛放廢棄茶葉等。
- 茶巾用來抹拭或吸附茶壺底的水漬。
- 壺承用來置放茶壺的木座。
- 蓋承用來放壺蓋的小座子。
- 茶濾鬥用來過濾茶湯,使壺中倒出的茶湯潔淨。
- 公道杯茶湯經過茶濾鬥注入公道杯中,再分到各個茶杯中,從而保證各杯濃度一致。
- 茶洗用來洗茶的工具。
從什麽時候開始有了茶壺、茶杯等專用茶具?
茶具是爲飲茶服務的,飲茶方式的改變導致了茶具的改變。
在先秦時期,人們把茶葉煮成菜羹,稱爲“茗菜”,當時茶是以食用爲主,還沒有出現茶壺、茶杯等茶具。漢代出現了煮茶,茶開始成爲一種飲料。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漢辭賦家王褒寫的《童約》,裏面有“烹茶盡具”四個字,這是中國對茶具的最早記載,意思是煮茶和洗淨茶具,但沒有說是什麽茶具。
唐代出現了真正的茶壺、茶碗,這是因爲飲茶到了唐代才風行全國。唐代盛行餅茶,根據陸羽的《茶經》記載:先烘烤茶餅去掉水分,再碾成粉末,再篩一下,把篩出的茶粉放進鍋裏煮,在喝茶時用茶碗把茶粉和水一齊入口下咽。在考古發掘中,出土過很多唐代瓷碗,碗底中央都有“荼”、“荼境”等字,這是用來飲茶的茶碗。“茶”字在唐代中期才流行開來,在此之前都寫作“荼”。還出土過一種“茶瓶”,底部寫有“茶社瓶”,是專門的陶瓷茶壺。
宋代流行點茶法,根據蔡襄的《茶錄》記載:先把茶餅烘烤、碾碎、篩出粉末,再把茶粉放進茶盞,注入少量開水調勻,之後用茶憲拍擊使之産生泡沫。注開水的器具叫湯瓶,是一種細高的茶壺。自從宋代末年,老百姓發現把茶葉炒幹了用水沖泡的方法簡便易行,特別是明代朱元璋下令改掉餅茶只用現在散茶的沖泡方法喝茶後,茶壺、茶杯才大行于世。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茶具?
中國古代有很多名茶具,這些茶具印證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1990年,在浙江湖州一座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瓷甕,高33.5厘米,裏外都施有青綠色釉,在肩部刻有一個“荼( tu,古同茶)”字,顯然是當時的茶具。
1953年,在湖南長沙望城縣出土了一件在碗內底寫有“荼坑( wan ,古同碗)”二字的唐代青瓷荼碗。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茶碗。
1957年,在西安出土了銀質鎏金仰蓮形茶盞托盤,圈足內刻有“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渾金塗茶托子一枚……”,是著名的唐代茶具。
江蘇丹徒縣出土了唐代銀長流注壺和銀茶托。壺長流束頸,深腹,矮圈足且大于壺身,呈圓盤狀。肩部一側置長流,口圓小而峻削,注水有力迅速;另一側用較薄銀片曲成環狀把手。全身素面無飾。
1987年陝西法門寺倒塌,在搶救性發掘中,發現塔基下有地宮,當時出土了12件用金銀制成的宮廷茶具和一批“秘色瓷”茶碗,轟動世界。“秘色瓷”以前未見實物,僅在唐代有文字記錄,是“茶聖”陸羽最爲稱贊的“越窯”(窯址在今浙江紹興)瓷。
宋代盛行黑色茶盞,釉面在燒造時會産生一些特殊的紋理,如“兔毫盞”、“油滴盞”、“鹚鸪盞”等。這種黑色茶盞以福建建陽的最爲著名。
宋代在中國南方産漆地區出現了漆器茶具。
元代出現了青花瓷。在白瓷坯上用氧化沽作顔料燒制而成,白底藍花,非常素淨。産地在江西景德鎮,品種非常多。
明代在飲茶方式上出現了變革,茶壺、蓋碗逐漸增多。紫砂壺也走上了茶文化的大舞台。
中國茶具對國外茶具有什麽影響?
中國的茶和絲綢、瓷器是同時輸出的。唐代以後,特別是陸羽的《茶經》問世以後,茶文化開始惠及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帶。當時的茶具包括荼壺、茶盞、茶爐以及一些輔助茶具,日本和朝鮮半島都對中國的茶具進行了仿制。他們一些茶社團至今保持著中國的唐宋遺風,日本今天還用的茶籠(xian)在日語裏的讀音和漢語一樣。北宋初年,東北遼國的一部分人遷去朝鮮半島,現在朝鮮族用的茶具和許多遼國墓葬壁畫中描繪的茶具是一樣的。建窯盞流人日本後,他們仿制的叫“樂燒”、“漱戶燒”。今天韓國人用的茶具中有一種青瓷的杯台盞,仍是地道的宋代茶具式樣。
越南(當時稱交趾)也仿造了瓷的茶具。自中國明代出現了紫砂茶壺後,國外(包括歐洲)也開始用陶土制成專用的茶具,只是式樣上因原料、文化、習慣的不同而有些變化。今天,這些國家,特別是東方國家,因爲國土資源的關系,都在中國訂制他們需要的茶具。從比例上說,還是瓷制品居多,陶的也要塗上釉。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餐具客製化服務,請聯繫咱們的電子信箱:info@gcporcelain.com,以獲得最完善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