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紫砂是一種夾在其他礦中的陶土,它的正式名稱是“含鐵質黏土質粉砂岩”,主要成分是水雲母、高嶺土、石英、雲母及較高的鐵質。紫砂的主産地在江蘇宜興,這裏的紫砂質量最好、最爲著名。有人覺得紫砂壺是紫色、褐色的就認爲紫砂是紫色的,其實不然。紫砂在宜興又叫紫砂土、五色土,聽名字就知道不是一種顔色。以宜興-帶的紫砂爲例,分白泥、甲泥、嫩泥三大類,白泥是灰白色的,甲泥是紫色的,嫩泥是以土黃和灰白色爲主的雜色砂質黏土。在紫砂中,因礦脈生成的不同,又有紫泥、綠泥、朱泥三種,平常說的紫砂是包括這三種泥的統稱。

爲什麽紫砂茶具最有名

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顔色古雅;而且,在所有茶壺中,紫砂壺最適宜泡茶。這是因爲制作紫砂壺的紫砂顆粒多,具有氣孔結構,透氣性良好,夏天泡茶不會變饅,而且能吸附荼香;又有很好的熱傳導性,不會燙手,不易炸裂;質色樸素和茶的本性相配;造型、色彩、裝飾多樣,喝茶同時可以欣賞把玩;在使用過程中,泥質會變化,越變越好看;壺隨書貴,壺隨畫傳,與書畫名家合作刻的壺,兩者兼賞,藝術價值更高。所以,紫砂茶具自古以來就很受歡迎。

對于收藏愛好者而言,紫砂壺的名氣有曆史性和時代性。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爲明清及以前的古壺和20世紀以後的近當代壺。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質地細密、造型多樣,新品種層出不窮,可以說是紫砂制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50年代初期,曆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50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20多人。在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們組織起了合作社,恢複了紫砂壺的生産。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雲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砂質優良、工藝規範、精品叠出,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睐。

爲什麽江蘇宜興的紫砂最出名?

民國的時候人們把紫砂壺叫“宜興壺”,現在有些老人還這麽叫。其實有紫砂泥的地方很多,地質生成條件相同的地方都有紫砂泥,如陝西、安徽、浙江東部都有紫砂産品,那爲什麽宜興的紫砂最出名呢?這裏面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宜興的紫砂質量最好。紫砂礦分布廣泛,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廣東、貴州、台灣都有紫砂泥土,經比較,以江蘇宜興一帶的最好。

其二,宜興在唐代稱陽羨,當地産的紫筍荼被陸羽推薦爲皇室用的貢茶。因爲茶的關系,曆代不少文人雅士愛品茶,也就有了紫砂做的茶具配套。

其三,曆代愛茶的人爲茶和茶具寫詩著文,特別是清代住在宜興附近的陳曼生提倡在紫砂器上刻詩文、圖畫,在品茶時與欣賞書畫結合,壺隨字貴,字隨壺傳,更加速了紫砂茶具的傳播。

其四,宜興及丁山、蜀山城鄉做壺的人都是靠著太湖居住,用船運輸易碎的陶器既安全又數量大,所以一說紫砂就先說到宜興了。

“紫砂泥”是什麽?是如何發現的?

紫砂泥不是一般的泥土,它是從礦山中開采出來的。剛挖掘出來的時候是礦石,可是堆放在露天風吹雨淋太陽曬,過一陣子它就自己分解成一攤軟泥了,和別的礦石完全不同。所有的泥土燒成硬的器皿都可稱爲陶,只是各種土中所含的元素成分不同又分成許多類,前面已經講到,有紫泥、綠泥、紅泥。紫砂泥可塑性好,制作時不粘工具、不粘手,讓人可以隨心而爲。

關于紫砂泥的發現有個傳說。在江蘇宜興有個美麗的小鎮叫丁山,位于太湖之濱。很久以前,鎮裏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要的碗、罐。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喊:“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奇怪的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都看著他走來走去。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向前走去,一些有見識的長者就跟著他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僧人突然消失了。長者們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顔色的陶土。長者們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神奇般地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顔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

這個傳說真也好,假也罷,它說明了紫砂泥是産于江蘇宜興黃龍山和青龍山的一種陶土,當地人很早就取紫砂土燒陶了,紫砂陶的出現是和人們的制陶實踐分不開的。人類對自然的一切可以利用之處,就是掌握它的特性進行不斷地創造。現在對紫砂最早的發現是在宋代,1976年在宜興丁山羊角山宋代窯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紫砂壺殘片,可以證明至少在宋代已經發現並使用了紫砂。

紫砂壺是怎樣燒制的?

古人發明了龍窯來燒瓷器。“龍窯”,顧名思義,形狀像長龍,是用磚石在山坡上自上而下傾斜建成的,一般長十幾米到二十多米,有的長達五六十米,又叫蛇窯、蜈蚣窯。這種窯升溫快、降溫也快,裝燒面積大,産量高,原本是燒青瓷的,後來人們用它來燒紫砂。

燒紫砂壺時,要先把幹透的壺坯裝進一個長方形的耐火泥匣缽,然後送進窯內一起燒,作用是防止在燒制過程中壺坯受損。每個匣缽能裝9把茶壺,一窯能裝幾千個匣缽。燒窯燒松柴,各種泥的燒成溫度也不一樣,紫泥在1170~1190 ℃,紅泥爲1150 ℃上下,要燒四天才能出窯。後來,窯形改良成燒煤、重油、煤氣或電的,只需幾個小時就能出窯,又快又好。

掌握燒制的溫度以前都是由有經驗的師傅用肉眼觀察,有的師傅站在窯頂悠閑地往窯火裏吐口水,然後觀察口水的情況就能辨別窯溫。這純憑經驗,是個絕活兒,相當了得,民間都說出得了100個狀元,也出不了一個看窯師傅。現在很少用龍窯了,都是電窯、液化氣窯等,用儀表觀察溫度,方便准確,對産量、質量也有保證。更重要的是,節約資源,淨化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宜興有上百條龍窯,每天濃煙蔽日,年耗松柴在25萬噸以上,資源消耗極大。

燒好後,要待溫度降到與窯外氣溫差不多時才可以開窯。要是趁熱拿出來,壺一遇冷,就“驚開”了,馬上就炸裂變形。開窯後,打開匣缽,精美的紫砂壺就問世了。

爲什麽紫砂壺最適宜泡茶?它有哪些優越性?

紫砂壺之所以受到茶人喜愛,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壺造型美觀,風格多樣,獨樹一幟,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時有許多優點。明代的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以本山上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陽羨茗壺系》是我國第一本介紹紫砂壺的書,周高起對紫砂壺很有研究,他的老家在江陰,離宜興非常近,陽羨就是宜興的古稱。他說用宜興的紫砂做的紫砂壺泡茶,能盡得茶之色香味,今天看來確實是這樣的。紫砂壺的優點大致有這麽幾點:

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徹茶,不失原味,且香氣不渙散,能得茶之真香、真味。

紫砂壺透氣性能好,用它泡茶不易變味,夏天的隔夜茶也不會饅。一把壺好幾年不用,翻騰出來打開壺蓋一聞,絕沒有黴氣、雜氣的味兒。

紫砂壺是陶器,能吸收茶汁,所以即使壺內壁不刷,徹茶也沒有異味。而且使用時間久了,壺壁積聚“茶鏽”,再倒進白水也會茶香氤氲,這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在寒冬臘月往壺內注人沸水,也絕對不會炸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夏天再熱的水也不會燙手,冬天則可以悟手取暖。

紫砂在使用的過程中,泥質會變化,使用時間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潤可愛,氣韻溫雅。

紫砂壺質色樸素,和茶的本性相配。而且造型、色彩多種多樣,喝荼時可以欣賞把玩。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餐具客製化服務,請聯繫咱們的電子信箱:info@gcporcelain.com,以獲得最完善的支援!

Similar Posts